【荒废已久的驿站居然来了人,可是把周围的彝族邻居惊扰了,刚开始是小孩子好奇,接着便有人来交涉,王守仁和他们打交道很是随和,没有半点官架子,还在人家的帮忙下找到可以暂时遮风避雨的山洞。

  至于为什么不去彝族住?

  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习俗和忌讳,所以会有入乡随俗的说法,你冒冒失失去人家族里居住,要是不小心犯了忌讳,别人哪怕是大度心里也得膈应,还不如找个山洞住。

  前提是你能吃苦啊,要是那种水土不服、身子骨弱的,还是别想那么多,厚着脸皮和老乡打好关系吧。

  不过,若是身子骨弱,还能熬到这荒蛮之地,也是厉害。】

  一群连科考都要半条命的文人:好好说就是,不讽刺我们是不舒服是吧?

  不过看到驿站的荒凉,他们一个个皱着眉,又不是谁都有背景和才学,能够直接在京师留任或是去到富裕繁华的地方做官。

  王守仁不说是他们的明天,许多政策不能照搬,但很多事情都可以仿照,改改适应当地。

  他们也差不多摸着规律,基本上被天幕说有大前途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低谷站起来。

  这位王守仁应该没有比现在更低谷的时候了吧?

  都发配到这里来了,再惨,只能想到送到关外修城墙了。

  【住的地方算是暂时解决了,但王守仁看了看身边三个大小伙子,觉得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瞧了瞧远处彝家寨子的庄稼,想到自汉代曹操起就开始的屯田制度,半农半兵,战守结合,想必本朝太祖建立卫所制度也是如此想法吧。

  很简单,王守仁已经决定自己种地,自满自足了。

  也得是他不讲究这些,要是来个自命清高的觉得种地是小人的事情,怕是得饿死在这里。】

  董仲舒立马明白天幕说的是什么,想到孔圣人的话奉为圣旨法典曲解,难怪观感不佳。

  种地的事情怎么能叫小人的活儿呢?

  其他人也觉得,种地种得好,若是能种出个亩产三四百斤的粮食来,百姓都得立生祠。

  曹操听见自己的屯田政策落得一个好口碑,立马又得意起来。

  【更倒霉的是,粮食的问题还没解决,毕竟种下去又不是一晚上就能长出来的,四个人还得面积疟疾。

  是的,哪怕是到了明朝,疟疾还是没有被解决。

  还别说,王守仁前些年练武真的练出名堂来,仆人是青壮年都倒下来两个,他倒是还好好的不被影响,就是得照顾仆人。

  好不容易想起来个薏米仁治疗疟疾的偏方,一晚上过去,好家伙,第三个仆人也跟着病倒了。

  还是得夸一句咱们阳明先生体格好啊,体弱的还真来这地干不了活。】

  “荒唐,居然照顾仆人!”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然已经得了疟疾,自是该将人远离,还亲身照顾?愚不可及。”

  林书:所以说你们做不了圣贤嘛,是半点感情都没有。

  年轻的举子倒是被天幕说得心动,自己是不是该去武学转一转啊?

  往日自然得指责实在是粗鲁不堪,但当官这事,没个好体格还真活不下去啊。

  就不说被丢到恶劣环境地方做官,就是当朝,身体不行怎么跟得上干活的速度啊?

  一个个都是做好了为头顶的‘资本家’奉献终身的准备,生怕没法打工耽误了‘老板’扬名千古成为明君啊。

  虽然有点把自己看得高了点,但当皇帝的表示就喜欢这种时刻准备着干活的年轻人啊。

  初入职场就是热血啊,像是朝廷里的老油条,除了本身就是工作狂的,脑子一个个转得比谁都快,嗅到危险溜得比谁都快。

  【在龙场,没有了王进士,只有一个会看书、会刨土、会插秧、会做饭、会吃喝、会睡觉、会呼吸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时间变成两点一线,去龙岗山此后几亩庄稼,小孤山的山洞里照顾三个生病的仆人。

  三十七岁的王阳明生活似乎一下子与世隔绝,忙乱中反而有时间去思考他从年少时便一直都在寻找的答案——做圣贤。

  尤其是等到三个仆人病愈后,王阳明在之后的大半年时间,一边教当地彝人开化,一边寻求着自己的圣人之道,静心问道。】

  要来了。

  这是所有人心里的预感。

  等了那么久,他们关注的重点终于要来了。

  之前听得久了,都快忘记一开始对王阳明的定位,实在是他遭遇可谓是倒霉,但却看不到任何圣人的影子。

  【王阳明开始每天晚上陷入了自我追问的状态,自问自答,得亏人家能回答的出来,不然像是我们这种问了恐怕就是睡眠加速器。

  问:“什么是尽心知性呢?”

  答:“所谓尽心,就是没有意念和念头的心境,,正如前人所说我心即宇宙;所谓“知性”,尽心时的心量就是这个性。”杰伊文学网

  讲得挺玄妙的,不得不说,人家悟道思考的就是不一样,还找到了切入点层层深入。】

  各朝文人学子只剩下奋笔疾书。

  这可是圣人悟道啊,虽然听着是有点玄乎。

  不过这才符合圣人的格调嘛,听不懂的就是好东西。

  【接着问:“什么是诚的境界呢?什么是贞的境界呢?”

  答:“其实不过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叫法,就像是我的名字,本名王守仁,表字伯安,号阳明子。难道因为称呼改变就不是我了吗?”

  还别说,这个解释倒是挺好理解的。

  同样的道理换在前面询问的‘尽心’上,佛家叫“不思议”,道家叫“虚静”,儒家叫“诚”、叫“贞”,俗家叫“开心”,《易经》中叫作“易”。

  百家对它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基础,二程夫子称呼它为什么呢?

  是理。

  所以,理不过是不同人的理解和叫法而已,即,我心即我理,心即理。】

  听着很是简单,可跳脱自家的身份,却是很简单。

  许多人都停下来手里的笔,喃喃的念道:“我心即我理?”

  “我心即我理?”

  “是啊,说到底不过是同一个东西而已,百家同源,到最后殊途同归。”

  一些人若有所思,嘴里更是神神叨叨的念着,眼睛充大,瞧着有些恐怖。

  哪怕是一些大儒也无法反驳王阳明曲解儒家理念,因为他说的再透彻不过。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理念,可跳脱儒家的身份,原来他们和其他百家也没有什么彻底的区别。

  到最后,百家理念不过是有人心而变,可它总归就是它,不会因为各家给它灌输一大套的名称、繁琐的前缀、华丽的外衣就改变。

  【心即理是一个很新的说法。

  王阳明继续发问,他现在是一种很玄妙的状态。

  尽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按照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从‘静’中思考来的;

  静又是从哪来的呢?

  是从‘定’中来的。

  反正就是无穷无尽的问题,一定要问到源头,怪不得人家能悟道,换做我,问了几个怕就得犯困。】

  【一路发问,王阳明把《大学》里面的“止、定、静、安、虑、得、明德、亲民”都自己个自己回答出来了。

  他突然想到年轻时跑去格竹子的事情,有些为当初傻得可爱的自己发笑。

  格物,便是格去心中的杂念,变纯变正,就时致知。

  想着想着,他又开始大胆起来了啊。

  既然《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如此简单,可却谁都体悟不到呢?

  都说无论是天子还是小民,都要学《大学》来修身,可小民要如何修身呢?为什么大学不写呢?

  那就说明,不是圣贤有错,那就是《大学》结构不可取。

  既然如此的话,那是不是,圣贤也会有错,我们后人也不该过分的崇拜圣贤呢?】

  此话一出,立马就有对圣贤的拥护者立马开始骂王阳明不尊重圣贤,说的严重点,他也是儒家出身,从儒家学典中悟道,可以说是欺师灭祖。

  但哪哪都少不了辩解,儒家还有怪儒呢,他们却是觉得王阳明的质疑很有道理。

  凭什么不能质疑圣贤?

  他们平时可都是指着儒家的头骂,质疑一下圣贤有什么不可以的?

  王阳明还立马就有了一群拥护者,半点不觉得崇敬一个后辈,将人看作学问的领头人有什么不可。

  当皇帝的就简单多了,他们对于圣人的态度:有用就行。

  管你是什么学,只要能给他们的江山干活变得更好就行。

  不得不说,这种光棍又气人的想法,还真挺无懈可击又充满浅白的道理。

  【王阳明最后悟出来的便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听着是不是很玄妙,其实我也不太能明白,但简单来说,王阳明的理论就是‘知行合一’。

  听着是很浅白,可多少人都悟不了这个道理,又或许知道确实做不到,只停留在浅层的表面。

  像是科举的学子成为做官的大人,他们最终都是要治理一方百姓,百姓的兴衰,和当地的农、商、工有关,可多少人高高坐在堂前?

  知行合一,认知和行动要统一,可许多人都无法做到。

  简单说个例子,北宋大名鼎鼎的三次黄河改道就是典型的没有知行合一,没有到黄河走访,不了解黄河的威力,上面一拍脑袋就决定。

  有的是吵了好几年才做出决定,但他们真就是再朝廷吵,都没有哪位愿意屈尊去黄河看看,也不说先实验实验,直接对着黄河开刀。

  直接将本是沃土的地方折腾废,还填进去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命。

  若是王阳明也如食古不化、自命清高的人一般,那他的理论便成为笑话,他之所以悟道,便是因为他此后都在践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始皇帝看了眼扶苏,突然想到自家儿子过往一直被儒家教导着仁义,可他说的那些仁义真的是对百姓仁吗?

  也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深入到国策实施的地方,所以说出来的话都带着理想化的愚蠢。

  扶苏还不知道,他父王准备换个地方叫他体验生活。

  当官是治理一方百姓,当皇帝是治理一国,不过是范围不同而已。

  若是扶苏不先练练手,日后如何能承担起重任呢?

  对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许多人接受良好,毕竟各司其职。

  朝廷各个划分各个部门不就是因为如此嘛。

  赵匡胤没想到这里面又有他家的事情,听到黄河改道三次,他都无奈了。

  第一次错了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脑袋真的被狗吃了吗?

  林书:没办法,他们对辽军太害怕,反正只要不是辽军打不过,折腾内部怎么折腾都无所谓。

  反正他们又不会是被冲倒的房屋,又不会是被淹死的百姓。

  【王阳明的著作研究的人很多,我先声明没有度过,因为这是他后来布道教化过程自己写的,稍微有些晦涩难懂。

  但他的做人之四要我能看懂。

  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其实就是“知”的过程;

  第二是勤学,有些聪明的人或许不需要,但大智慧一定需要。按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伴随的便是行,行就是我们人在社会一辈子的行为,也就是学;

  第三是改过,他认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这其实也是儒家的思想,圣贤也不能无过,所以不要把圣贤捧上神坛,他们怕是活着都不好意思被你们这么捧着;

  第四是责善,这里讲的是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做人还是得有点情商啊,朋友都得委婉别让人下不来台,不熟的人可就更别劈头盖脸就是给人家一顿。】

  一群人连连点头,百姓总算是能听懂了。

  别说,之前说的那一大堆,还真给他们听出来点困意。

  现在能听懂,只觉得,这圣人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啊,最重要的是听得懂。

  儒家:知道了知道了,别什么都带着我们,我们儒家现在就跟北宋一样,被你挂在嘴边念叨,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多喜欢我们呢。

  林书:我那是爱之深责之切啊。

  儒家:那你对始皇帝的爱可不是这样的。

  林书:你们不一样。

  儒家:……

  董仲舒听着天幕的话,眼神一直变幻。

  本来的罢黜百家现在肯定行不通,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在百家中争夺儒家的不倒位置。

  天幕这些次无论是对儒家的好坏他都全部记录下来,不管天幕如何说,提的多起码他能修改的地方就多。

  只能说,不愧是大佬。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唐三双眼微眯,身体缓缓飘浮而起,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他深吸口气,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

  额头上,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在这一刻,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冲云霄。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所有的气运,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摇身一晃,已经现出原形,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九尾横空,遮天蔽日。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稳定着位面。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否则的话,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祖庭,天狐圣山。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不仅如此,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朝着内部涌入。

  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瞬间冲向高空。

  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而下一瞬,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

  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为您提供大神林书嬴政的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一只悄悄勤快的小拖沓最快更新

第172章 王守仁(六)免费阅读.https://www.jieyidazhiye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