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臣丙吉的声音回荡在麒麟殿中,天子刘洵正聚精会神的听着,眉头微微皱起,显然正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
“孝武皇帝即位后,召集全国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并亲自阅卷,重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并下令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被罢斥,儒学从此取得了独尊天下的地位。”
“公孙弘是个狱吏出身的儒生,孝武皇帝为了提倡儒学,将其擢升为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之前,丞相皆为列侯贵族,而公孙弘出身贫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学因此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学术。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任用或升迁,儒学独尊的地位更加巩固了。”jieyidazhiye.com
“而后孝武皇帝提倡《春秋公羊》学,这是因为《春秋》经是孔子正名分的著作,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完整表现,其他经书都不象《春秋》那样适用。还有一个特点是《春秋》经文字极其简单隐晦,便于学者在最大限度内加以穿凿和引申。孝武皇帝选中《公羊春秋》,在朝政上是完全切合的。适应这个需要,制成整套《公羊》学说的大师,就是被西汉儒生称为"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的董仲舒!”
丙吉乃是当朝大儒,为此天子刘洵将其召入宫中普及儒家的知识。原本天子刘洵很清楚董仲舒乃是一个大能,但是没想到在丙吉这里,对董仲舒的平价竟然这么高!
“本朝立国之初,朝廷也立儒经博士,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指导国政的思想却还是黄老刑名之学。儒生与黄老刑名学者经常发生争论,例如孝景皇帝时,《诗》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辩汤武革命。辕固据经义,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黄生引道家说,破帽子还得戴在头上,新鞋子终究穿在脚下,认为汤武虽是圣人,到底不该放桀、弑纣。孝景皇帝下判断说,吃肉不吃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不要学者再争论汤武革命的是非,也就是不赞成汤武革命。辕固又与道家窦太后辩两家高低。窦太后发怒,令辕固和野猪搏斗,幸得孝景皇帝给他一把好刀,没有被野猪咬死。这种学派间的斗争,显然阻碍着朝廷内部的统一。而董仲舒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把战国以来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名义下、在《春秋公羊》学名义下统一起来。经董仲舒的全力整合,向来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一变而成为"霸(黄老刑名)王(儒)道杂之",合于汉家制度的儒学了!”
“董仲舒的哲学基本上是《易经》阴阳学说的引申。他认为任何一个事或物,一定是相反的事或物合成的。例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这叫做"凡物必有合"。合的两方面性质不相同,这叫做"合各有阴阳"。阴阳数量可以相等,性质却有一定,阳性尊、阴性卑,这叫做"同度而不同意"。君、父、夫是阳(三纲),臣、子、妻是阴,阴不得独立行事,只能从阳行事,事成不得分功。这叫做"阳兼于阴,阴兼(被兼)于阳"。阴阳不得同时并起,一定要有先后,阳总在先,阴总在后,阳是主体,阴是附属,这叫做"一而不二"。阴阳二物,按一定的时候互相交替,一个起来,一个下去,一个增多,一个减少。起来了的到时候要下去,下去了的到时候又起来;多了的不能多到过度,少了的不能少到绝灭,终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叫做"常一而不灭"。做事不论大小难易,违反天道(一而不二)一定无成,比如目不能两看,耳不能两听,手不能一手画方一手画圆,不一就要生患(心有二中),这叫做"君子贱二而贵一"。天地的精气合起来成一,分开来成阴阳,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时,配到东南中西北五方成五行。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顺次叫做"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逆次叫做"五行相胜"(如水胜火,金胜木)。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样,也有阴阳五行。人是天之副,与天合而为一,这叫做"人副天"。董仲舒哲学的结论是"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丙吉的这段言论让天子刘洵听得有些迷惑,可是稍加考量便明白了过来,这便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以及“王朝五行理论”的由来!
这可是被后世历代王朝奉为争权合法性的根源所在,每一个王朝都会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论证自己的政权是上天认可的,灭亡前朝是顺理成章的。
“《易经》的阴阳学与战国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融合成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这样,把儒家与阴阳五行家统一起来了。《易经》阴阳学说明阴阳的基本观点是仁与义,童仲舒说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刑主杀,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重德而不重刑。这样,把儒家的仁义与黄老刑名之学统一起来了。董仲舒说天不是为王生民,而是为民立王,能利民的王,天要让他做下去,害民的王,天要夺去他的王位。有道伐无道,是天理也是人理。这样,把儒家汤武革命、天命靡常的学说与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统一起来了。墨学的本旨在于利民,董仲舒说,天使人有义和利两种生活,利(物质)养人的身体,义养人的精神,缺一不可,而义重于利。这样,把儒家与墨家统一起来了,儒家孟子学派说性善,荀子学派说性恶,董仲舒说天有阴与阳,人有性与情(情欲),性有为善的端绪,但必待教诲而后成为善。这样,把孟荀两派统一起来了。董仲舒的哲学观点是循环的不是发展的,是调和的不是斗争的,有唯物论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唯心论;有辩证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形而上学。董仲舒的统一论是各家学说的融合体,正是最适合于西汉政治上需要的一种哲学。董仲舒根据他的哲学观点,提出许多影响甚大的建议。这些建议,极大部分被孝武皇帝采纳并得到实行。”
听到这里,天子刘洵便问道:“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究竟是怎样的?”
“启奏天家,自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被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此时的儒家还是各种学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种学派,使之统一到儒学里面来,这边是古文经学。董仲舒生在孝景皇帝、孝武皇帝时候,此时我大汉政治上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学术上统一的条件也成熟了。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国家统治的今文经学。”
“孝武皇帝时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后来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三家,《诗经》分三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共十四家。称为五经十四博士。某一经的大师,如果能象董仲舒那样,把本经阴阳五行化,并得到朝廷的尊信立为博士,这个大师的经说,便成为师法。弟子们按照师法讲经,叫做守家法。自孝武皇帝至西汉灭亡,百余年间,经学极盛,大师前后多至千余人,有些经书的解释增加到一百余万字。例如《书经》大师秦延君,用十多万字解释《尧典》两个字,用三万字解释"曰若稽古"四个字。一个士人从幼年开始学一经,往往到头白了才学会说经。这样又苦又难的经学,太学里却经常聚会着成千成万的学生,甘愿受苦受难从大师受学,因为士人求利禄,只有经学是一条主要的道路。”
这时,天子刘洵便明白各地儒生和朝中大臣的想法了。
因为自己改革的会试制度推行的是新教材,全都是格物之学,虽然也教授经文,但是已经不再拘泥于古文经学或是今文经学了。
而且此时的经学的地位已经大幅下降,成为诸多学科中的一个,这就让那些视经学为声名,甚至是家族传承之人无法接受!
“哼!”
天子刘洵冷哼一声,说道:“看来朝中还是有人想要颠覆朕的新政!”
丙吉见状吓了一跳,生怕天子刘洵施雷霆手段,急忙说道:“天家息怒!”
“天家明鉴,如今只不过是有些腐儒在暗中议论而已,充其量也即是蛊惑一些书呆子,对于朝廷的新政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天家只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化这些人即可,万万不可大动干戈!”
天子刘洵听完依然不为所动,沉吟了一会儿之后,冷声说道:“爱卿有所不知,很多时候这些看似无用的腐儒,才是最坏事的人!”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唐三双眼微眯,身体缓缓飘浮而起,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他深吸口气,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
额头上,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在这一刻,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冲云霄。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所有的气运,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摇身一晃,已经现出原形,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九尾横空,遮天蔽日。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稳定着位面。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否则的话,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祖庭,天狐圣山。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不仅如此,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朝着内部涌入。
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瞬间冲向高空。
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而下一瞬,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
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为您提供大神东仙轩辕的汉并天下最快更新
第五百一十八章 学术冲突免费阅读.https://www.jieyidazhiye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