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张辽
其实在写张辽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一直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我一直都在思考,这种厉害的将领,bug级别的存在,我到底应不应该让他加入孙策,也就是主角的麾下。
还是是说我应该就让他和历史中的一样加入曹操?
这里就要提到一点,我本来是准备让张辽把孙权揍一顿的,但是既然张辽会加入主角的手下,那么这个剧情就没有必要了。
我让张辽加入了主角,也就是孙策的手底下,那么在孙策的手下名将云集,那就很难出彩,所以我也尽可能的给张辽安排一些厉害的剧情。比如在讨伐巴蜀的时候,张辽会和关羽交战,这两个曾经惺惺相惜的人,各自大显神通。然后在讨伐曹操的时候,他又身先士卒,奋勇作战,让曹军为之挡寒。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是我的设定问题,因为在我的这个设定里,张辽是非常厌恶曹操的,这个原因具体是因为吕布看过我小说的读者应该非常清楚,这一点我们后面会再提,这里就先不说了。在讨伐曹操的时候,其实我还考虑给张辽设置一个小剧情,就是那些曾经有的背叛了吕布的旧部和张辽撞上,然后被张辽一个个剁掉。我想表现的就是张辽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带领着吕布的家眷逃到了江东。孙策厚待了他们,所以他才会报答孙策的恩情,为孙策效力。在我的小说中,张辽也是一身戎马,屡立功勋。成为了让天下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人。我本人其实是确实想将张辽刻画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将,但是因为写三国小说就像是一个名将收集器一样,名将太多,所以不好让有的人太强,所以只能把他的戏份删去一点,写得比较平庸。
第十四庞德公
他是庞统的叔父,荆州的名士,一个有才学的人。历史上的他研究学问和司马徽相齐名,但是在我的小说中,我把它刻画成了一个算无遗策的秘密人物。他的手下拥有着一个非常厉害的谍报集团,替他收集消息。
而我刻画的庞德公,也是一个善于谋划并且乐在其中的人。喜欢将一切玩弄于鼓掌之中,并且享受着这种乐趣。孙策在平定荆州的时候,就曾经吃了庞德公不少的亏。但是后来在经过交锋以后,也是慢慢地把这些负面都扭转了过来。最后的庞德公也是被孙策所折服,把手下的谍子们都交给了他。他自己则是安安心心地做清楚的名士去了。我刻画这个人物的想法其实就是塑造一个类似于地下帝王的角色,但是又不是那种黑道帝王,而是那种乐天主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大boss。在我的小说中,庞德公完全可以随便地掌控荆楚的动向,但是他对于简单的事情都没有兴趣做,只想挑战难题所以才决定考验和对付一下孙策。塑造这个人物只能说我想描绘出一些有意思的剧情,不让历史只是普通的历史,而能有一些反转。
第十五诸葛亮
作为三国第一军师,三国演义全片吹的人,我一开始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刻画这样一个人物。毕竟在史书中浓墨重彩的诸葛亮也是一个值得细细刻画的人物,但是在我的时代里,诸葛亮出场的时间着实太晚,这就代表他无法赶上最高潮的时刻。
在很多人眼里的诸葛亮是一个神算鬼谋,又能玩好内政,又对主公忠心耿耿的人。但是在我的文章中,因为主流是江东而不是蜀汉,所以诸葛亮在某些情况下就无法体现出这些优秀的特质,其实我也有考虑过让诸葛亮去辅佐刘备,可是因为时代的篇幅诸葛亮在孙策奋起的这个时代还非常的年纪又小,根本就不可能直接去辅佐刘备,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剧情,所以就把这个否决了。
而是让诸葛亮以一个年轻才子的身份,在平定荆州之后加入了孙策手下。然后我给他设计的剧情就是平定了上庸的三个郡,说是平定可能也不太恰当,是说服。因为上雍的那三个郡,有一个郡的太守是诸葛亮的姐夫,我写这一张只是想表达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人情味,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的诸葛多智近似妖。直到剧情来到了讨伐曹操这一章节的时候,到了这一个章节,诸葛亮就反而没有那么多的戏份,因为我给他安排的是跟随着巴蜀军团讨伐长安,多偶尔贡献几个有用的计策,来写几张剧情。我给他真正安排的高潮是最后讨伐河北的时候。前期讨伐河北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所以全国上下都在考虑是不是要退兵,不要继续北伐。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表示一定要趁着这个机会拿下河北。于是孙策也表示了对诸葛亮的信任,让诸葛亮担任北伐总帅,最后诸葛亮也是不负众望拿下了河北。设计这个剧情,其实也是算是弥补了诸葛亮的一个遗憾,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中原,多次无功而返。一直在长安附近兜兜转转,从来没有到达过中原和河北,写让诸葛亮担任北伐的总帅,也可以理解为是想让他满足这个北伐成功的愿望。一路打进河北邺城,成功平定天下。为什么说是河北邺城呢?因为历史上曹操后期被封为魏王的时候,他就是都邺城。说的详细一点,就是把中原和河北完全的分开来。中原许昌一带是汉朝的朝廷,那么整个河北就是曹操的朝廷。所以很多人就有争论说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其实已经有了帝王之实。
第十六庞统
作为和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在历史上他着实有些资历不够。这个所谓的资历不够,是因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跟随刘备攻打巴蜀的时候,就不幸中箭身亡。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实力。刘备诸葛亮,庞德公司,马辉都高度评价过庞统的势力,认为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也能够佐证这一点,所以在我的小说中,我自然是会让这个人长命。
那怎么写这个人物的性格呢,毕竟历史上的资料并不够多,那就要和诸葛亮进行一个对比,如果诸葛亮是稳重机智的,那么庞统就要有一些狡诈,狡猾。我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也确实如此之所以会这么写也是因为我的小说中庞统和庞德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那么自然理所当然的身上就会有一些庞德公的影子,机智而狡猾。所以我前期给庞统安排的戏份,就是让庞统接手了庞德公交给孙策的谍报集团,他负责管理这些谍子,收集各地的情报。说白了就是间谍头子进行间谍作战和反间谍作战。最后到了后期讨伐曹操和河北的时候,才慢慢的把它从间谍头子变为军中的参谋进行谋划。其实我是确实想把庞统的剧情写得更有传奇性,比如作为间谍头子,被人暗杀之类的。因历史上有个落凤坡,小说中也可以来一个。我个人是不想写死任何主角一方的将领或者军师的,所以这些想法到了后来也都告一段落,不再强求。庞统最后在我的小说中也是作为诸葛亮的辅佐,随他一起北伐,功勋卓著。
第十七徐庶
作为所谓的水镜门下三弟子之一。
徐庶可能没有诸葛亮和庞统那么出名,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无能之人。
他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他开始并不是读书的人,他只是一个肆意妄为的游侠。
曾经一时意气为人报仇,然后当街杀人,结果能力不够,当场就被人抓住了。请问他的官员问他是谁徐庶肯定不能说自己是谁呀,于是不开口。原件徐庶油盐不进也是懒得在审问,决定直接把他杀了。要不是有徐庶的那些游侠朋友将他救走,徐庶早就一命呜呼,也没有后来的他了。
这件事情以后,徐庶开始潜心向学,不再去牵扯什么游侠的事,开始跟着司马徽好好读书。在到了荆州之后,也是认识了诸葛亮和庞统等人。历史上的徐庶在刘备被曹操打到新野的时候,也是辅佐刘备作为他的军师,但是后来由于老妈被曹操抓走了,所以不得不离开刘备。这就是著名的桥段,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在我的小说里,徐庶肯定不会去投奔刘备因为时间上根本就赶不上,所以肯定会投奔孙策,但是直接投奔孙策肯定是没什么意思的,所以我刚开始的设定是徐庶用着另一个身份在刘表军中磨练历练,最后给孙策也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谓不打不相识,然后就加入了孙策军。我的文章中我也刻画出徐庶是一个尊敬母亲的人,是一个大孝子。他在小说中也是一直作为着诸葛亮的辅佐,屡立功勋。
而在历史之中,徐庶也是一个悔过自新的典范,他开始因为是一个游侠,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被同僚嫌弃,他毫不气馁,努力的学习学问。,不断的向同僚请教,最后同僚被他感动,都愿意和他结交,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徐庶的学问不断上涨。
第十八黄忠黄叙
首先看到这两个名字,我想表达的是他们是父子。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将门虎子,关羽有关平张飞,有张苞,赵云有赵统,赵广。但是黄忠却是无后,他年纪最大的却无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查阅了史书才发现黄忠的儿子原来是英年早逝,年纪轻轻的就死了,然后这么多年黄忠也没有再生一个,看来是特别的喜欢这个儿子,悲痛,思念。在我的小说里就让这个黄忠的儿子存活了下来,并刻画成了一个勇敢年轻的小将,兵法武艺都学习了他的父亲。然后在孙策讨伐荆州的时候,这对父子也对孙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当然最后也都全部投奔进了孙策的麾下。
说到黄中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自然是定军山把夏侯渊给杀了。我一直在思索我需不需要复刻这样的名场面,因为我的设定夏侯渊肯定是会战死的,那么是否要让杀死夏侯渊的人是黄忠呢?我犹豫了,再三我并没有去写这个剧情,因为我想让夏侯渊奋战而死,而不是被某个人单独的杀死。黄忠需要作为一个身先士卒老当益壮的猛将就可以。我的设定里黄忠会在统一天下之前病逝,然后由他的儿子继承遗志。总要表达一种世事无常,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
第十九袁术
把主角一方的武将说完了,那现在就要说一说小说中优秀的配角,那第1个不得不说的就是袁术,毕竟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袁术是三国所有人的爹。
那么这个三国所有人的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首先袁术出身名门,四世三公。传说他出生的时候,神仙托梦给他母亲,说袁术有天命在身。年轻的时候袁术也是个富贵公子家的游侠,天天打猎鬼搞。而在某一天突然哪根弦不对了,开始认真学习,不再鬼搞,最后被推举为孝廉。不过我个人认为说白了还是拼爹吧,当然一个年轻时劣迹斑斑的人,能这么简单的就做高官。
最后他和他的兄弟袁绍也一同参与了何进谋划宦官的事情,何进被杀以后,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就冲进宫中杀宦官。
杀宦官是杀的爽了,但是这个时候董卓入京了,董卓想要拉拢袁术,袁术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也不想和董卓这种人同流合污,是他就跑到了南阳。这个时候孙坚刚好把南阳太守给杀了,于是这两个人的合作开始控制这里,孙坚负责出武力,袁术则是利用名声管理这里,但是已经说过,袁术确实不是什么一个好东西,如果说董卓是残暴,那么袁术就是荒淫,不断的剥削民众,让民众苦不堪言。
最后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一路高歌,但是袁术却听从了小人的建议,不给孙坚运粮草,导致孙坚失败。孙坚为此连夜赶回来斥责袁术,袁术感到惭愧,也是立刻给孙坚调发了军粮。孙坚在攻打董卓的时候,袁绍派人想夺取孙坚的地盘,这个时候袁术看不下去,派兵把那个人击败了。所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袁术和孙坚的合作还是非常和谐的。
但是好景不长,袁绍跟袁术这两兄弟翻脸了,袁绍联合刘表想要弄死袁术,袁术也是把孙坚叫了回来准备干架,因为孙坚战死此事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当时因为袁绍跟袁术翻脸了,但是全天下的诸侯几乎都是依附着袁绍,没有多少人支持袁术,于是袁术决定先下手为强,我准备先去击败袁绍,一个最有力的盟友那就是曹操。这下他可真的是踢到了铁板。不仅没有打赢,还把地盘打丢了,最后只能灰溜溜的去了扬州,然后割据了淮南。同时也是文中所说的那样,孙策在死了父亲之后开始领兵投奔了袁术。
然后他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认为汉室衰微,天底下所有人都有称帝的机会。然后孙策给了他玉玺,更加扩大了他的野心。最后他在听说汉献帝出逃长安的事情之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这天下已经不行了。于是他就着急,手下的人说自己想要称帝,大家都害怕他的淫威,不敢说什么。于是袁术就急急忙忙的称帝了。但是他做了皇帝之后,生活奢侈无度,自己锦衣玉食,但是士兵们和民众们都饥寒交迫。江淮一带,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他做出了称帝这样愚蠢的行为也导致他被天下人所厌弃。于是全天下的诸侯都准备揍他。最后他被天下的人围攻,走投无路决定去投奔袁绍,但是在路上又被人给堵住了,没办法只能返回。最后落魄的死在了路上。
这是历史上的袁术,但是在我的小说里,我把他的结局稍微改得好了一点点。他还是和历史上那样的荒淫无道道行逆施一样,但是在我的小说中他得到了一个善终。这也是得益于我前期刻画了一个人物,也就是袁术的大公子。这个大公子是我刻画的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其实很有才能,但是他并不愿意展现自己的才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亲野心太大。所以他一直在谋划着保全家族的事情,在我的小说中他清楚的感受到了孙策的才能,所以提前结交并帮助他。只是为了获得孙策的一个承诺,也就是以后他遭难的时候,孙策必须来帮助他。后一切也正如他所说,在称帝之后全天下的诸侯讨伐袁术,手底下的将领也开始了背叛。最后孙策出手解救了他们一家,并且给予他们优待的生活。这个伪皇帝也获得了一种还算是比较光彩的结局,有一说一,我尽量不会写死人。
第二十吕布
为什么我要说吕布呢?吕布在历史上不就是一个三姓家奴背信弃义的人吗?因为在我的小说里,我把它魔改加工了一下,他确实是三姓家奴,背信弃义,但他也是有自己的英雄气概。
首先吕布确确实实的三国第一武将,也不要说吕布什么没脑子之类的,如果真的没脑子能打这么多胜仗?历史上的吕布虽然名声臭的一逼,但是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他在长安杀死董卓以后,被贾诩用计谋击败,被打出了长安。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吕布肯定是直接就去跟曹操干架了,但是历史上其实不是这样的,出了长安以后,吕布刚开始投奔的人是袁术。但是吕布这个人虽然厉害,但是他也有点不靠谱,留下的都是骄兵悍将,完全不服军纪,所以在袁术手下混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被袁术赶走了。这里混不下去,这吕布就换了个身家,他去投奔了袁绍,袁绍那个时候被黑山贼打得很头疼,结果吕布一来立刻对阵下药,把黑山贼打得落荒而逃。吕布认为自己立下了很多的战功,就准备向袁绍请求增加军队,但是吕布的名声太臭了,袁绍自然是不敢给他增加军队的,所以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因为吕布手下的纪律太差,袁绍也是有点看不爽吕布。被上面的人看不爽,吕布自己也是有点担心了,他就跟袁绍说自己想要投奔别人了,袁绍也是答应了,但是内心中动了杀机,吕布也不是什么傻子,于是在袁绍派人来杀自己之前,就带着本部人马溜了。但是袁绍认为吕布这个人是心腹大患,不能放他走,于是就继续派着军队追杀他,但是那些军队在追到吕布之后碍于他的威风,都不敢靠近他,只是目送着他逃跑,由此可见吕布的威力真的是可见一斑。
吕布离开袁绍以后,有一个机会来了,曹操跑去讨伐曹谦,后方空虚可以趁机掏屁股。于是吕布毫不犹豫的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袭击了曹操大本营。接下来的时光里,吕布就和曹操打来打去打来打去,最后终究还是打不过,但是也把曹操打得非常狼狈。历史上曾经提到过,有一次大战之中,吕布其实已经到了曹操的身边,但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这个人是谁,所以把曹操给放跑了。那个时期吕布绝对是曹操的头号心腹大患。最后吕布逃到了徐州,开始和刘备合作,最后反将一军抢了刘备的地盘,把刘备赶到了曹操那里。最后吕布在徐州这个地方待上了不少年,直到被曹操击败。
我在小说中改动的就是吕布的结局了,历史上的吕布是屈辱的被抓,然后拼命的求饶,但是却没有人睬他。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于是我就稍微魔改了。吕布在最后的时刻没有猜疑,而是堂堂正正的带着手下人出门决战,最后全部战死沙场。活这么雪的原因,只是我觉得哪怕是三姓家奴,也也是有那么一点英雄气概的,这么写的原因其实也是有一个的,那就是我要为张辽投奔孙策写一个铺垫,不这么写的话,那张辽就会直接加入曹操的手下。其实我当时是有些后悔这个剧情的,因为如果没有张辽加入曹操的麾下,曹操手下的名将似乎不够多,不好写剧情了。不过事情已经发生,现在懊恼也后悔莫及呀。
第二十一曹操势力
接下来就是三国小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了,自然是曹老板。如何刻画曹老板,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大多数都是照着三国演义的模板套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自然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所以在刻画它的时候,自然不会把它写得特别坏,但是也不可能把它完全洗白,所以曹操的形象一般都是有点黑又有点白。他确实是一个全程让皇帝没有什么生存空间。是他所做的事情,就确实维持了汉朝的权威。就正如那句话所说,如果天下没有曹操,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我刻画了曹操,他确实是一个权臣,他牢牢的掌控着政权,让天子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这个词并不恰当,是没有自己的空间,天子不能命令动曹操曹操完全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来做事。于是在我的故事里,常常就要不断的和他所有的敌人对抗,不仅是外部的,还有内部的。如果说孙策杀人是压制,那么曹操就要不断的杀人来压制,因为在曹操出气的时候,汉朝的这个名头还是非常重要的,天地上有不少忠于汉室的人,但是随着曹操一次一次的屠杀和打压,这些人就再也抬不起头。在我的小说中,曹操和对支持汉室的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关系,也是因为这些事情才导致一直有地下的势力反对曹操。这也为孙策击败曹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曹操的故事我在这其中刻画的也很多,他打赢了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他和袁绍的儿子袁熙一战到底。他也曾出手平定了许昌的汉室党羽作乱。他的一生是成功而无情的,但是遇到主角孙策,他就必须退位,所以我在剧情的设定里让他最终也是被孙策击败,无奈的让出了中原的位置,我一直是考虑要不要把曹操写死,但是后来我决定还是给曹操一个合理的结局,让曹操在孙策的手底下养老。
说完了曹操就应该简单的介绍一下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非要刻意说的话,在这个版本里我算是把曹操给削弱了。毕竟我张辽没有给他,然后张颌也没有给他,一下子少了两个名将,其他的全部是旧部,为了扩充它的名将数量,我还不得不把一些曹家的年轻人拉上来。下面我就来一一解释一番。
首先要说的就是曹操手下能打的人,第1个就是曹操的宗族兄弟,曹操手底下的大将军曹仁,
曹仁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名将,在攻击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出名的事情,在历史上他虽然对曹操兢兢业业,但是确实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事情。出名的那自然就是防守关羽。面对关羽的猛攻,硬是维持着城池不被攻下。如果再往前面的一段时间倒推,他也曾经在南郡面对着周瑜的围攻而不被拿下,所以说他确实是一个擅长防守的名将。于是在我的小说里,他自然也是继承了这种设定,防守一流,但是进攻并没有多少优势。于是他就成了曹军中的救火将军,哪里一旦遭到了猛攻,就立刻派遣曹仁去镇守就完事了。同时我也给他设置了非常谨慎的性格,因为这种特别谨慎的性格,导致他在某些战役中失败。
说完了曹仁,接下来就是曹洪,陶虹之所以能在三国中有很多的戏份原因,是因为他一生中竟然救了曹操两次,先不说救曹操是真是假,但是这两次证明了曹洪确实是一个勇猛的家伙。第1次曹操去追击董卓的时候被打了个伏击,快要完蛋的时候,曹洪把马让给了曹操,并且对曹操说,这天下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你瞧瞧这话说的多有品位,我要是曹操我都感动死了。所以曹洪哪怕有贪财的这种毛病,所以曹操也能够容忍他,因为他确实对自己很忠心,而且很英勇作战。曹洪的贪财,为什么我要强调呢?因为他因为贪财,差点给自己搞出了杀身之祸。我来简述一下为什么会有杀身之祸,那是因为曹丕小时候找他借钱,他不借。问题来了,曹操的儿子找你借钱,你都不借。那以后不就等着秋后算账了吗?所以曹丕上位以后就找理由想把曹洪弄死,要不是曹丕的妈妈出来说话,曹洪那就死定了。在我的文章里,曹洪确实也是一个莽撞的勇将,形象也没什么特别的戏份,也可以说只是一个充数的人。
接下来要说的是两个年轻的曹军将领,一个是曹休,一个是曹真。这两个人是真真正正的曹家的后起之秀,在三国演义里她们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在史书里面他们都是功勋卓著的曹魏忠臣。曹真一直被黑,因为他是做了诸葛亮的对手,在三国演义里他被诸葛亮打得落荒而逃,但是现实中真的是如此吗?并非如此。在史书之中,诸葛亮和曹真是不分伯仲,打得有来有回。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之中,曹真被诸葛亮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最后只能让司马懿来出手。然后有一说一,曹真其实并不是曹家的人,他本来是曹操的一个心腹将领的儿子,但是因为这个心腹将领舍命救了曹操,所以曹操才把他的儿子当成了亲生儿子抚养。
至于曹休他也是有名的名将,大家对他的印象,似乎也只有在三国演义中被陆逊打败,其实他在史书之中打东吴一直是节节胜利的,只不过在石亭之战之后输了,把优势给名声全打掉了。这两个将领我是想把他们当成曹军的年轻俊秀来描写,并且在深色讨伐曹操的途中,给曹给深色制造不少的麻烦,然后孙策又将他们吸纳进入自己的手下成为将领。
接下来是于禁,作为关二爷水淹七军的背景板,自从这次投降输一半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被人当成是名将看待,以前的功绩也被全部抹消。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唯结果论,因为他输给了关羽并且投降了,所以他的一切都是错误的。然而历史上的于禁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领,经济严明,执法严苛,曹操刚刚收服青州军的时候,这些青州军仗着自己的军工和威视到处,徇私枉法。于禁可不给这些人面子,一个个依法查办。于是这些人不高兴了,就向曹操打小报告说于禁造反。这时候于禁的底下人就着急了,说将军你应该跟曹操解释啊,于禁则是不慌不忙的说,清者自清,按照既定的计划,把营帐驻扎好和安排好了防御攻势,才向曹操汇报自己的问题,曹操知道前因后果后也是非常称赞,认为于禁是真名将,而更加的信任他。然后在曹操打袁绍的时候,袁绍来势汹汹,军中将都有些畏缩不前的时候,也只有于禁开口说想担任先锋抵挡袁绍,事实证明,于禁确实抵挡住了袁绍的猛攻。于禁虽然有名将的风采,但是因为他的军纪太过严厉,所以他也得不到将士的拥戴。他每次打仗缴获的财物也从来不藏私,全部都交由国家,所以因此曹操对他的赏赐也是非常重。曹操有一次想要收服一个武将的兵权但是又害怕他会哗变于是就派于禁去,于禁去了,结果那些人没有一个敢动的,他们都畏惧着他的威严。不过他的下场也是非常的凄惨,在他被关羽捉拿之后,关羽就立刻被孙权击败,被孙权击败后,他又成了孙权的阶下囚。然后孙权向曹魏称臣的时候,就把他放了回去。曹丕这个家伙有点坏心眼,他心里看不上于禁,于是就在曹操的陵墓上画出了于禁投降的场面,看到这个一般人肯定都会气出心病,因为此事很快也就病死了。在我的小说中,他倒是没有这么悲伤的结局,他是力战到最后,但是也没有投降,具体的原因在上半章节我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
下一个是徐晃,
作为五子良将的一员,大家似乎只会记得威震逍遥津的张辽,或者是投降了关羽的于禁,其他人的存在感似乎都不怎么高,但是徐晃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特别稳重,特别有实力的将领。
他开始是跟随着杨奉的,然后天子出逃长安的时候,他也借此机会投奔了曹操。到了曹操的手底下,他就开始屡立功勋。徐晃之所以能屡立功勋,是因为他有一招绝活,他断别人粮道的战法,那是一绝。官渡之战的时候,他用粮道作为诱饵击败了文丑。然后又主动请命袭击袁军的粮道,击败了大将韩猛。最后在平定河北的时候,他也是奋勇作战。帮助曹操消灭了袁绍。然后接下来的时光他就跟随着曹操南征北战,打马超打刘备,反正一路打,最后就不得不说他人生中最后的高光时刻。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天下的时候,曹军全部都震动,而徐晃则是主动请缨去面对关羽,并且将其击败,一举解决了北伐的危机。这之所以说他很优秀,是因为曹操当时派遣的援军并不只有这一路,但是徐晃去了立刻就把危机所解决,所以他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名将。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而且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徐晃用兵作战都把斥候派到很远的地方。先做出打不赢的样子,然后再奋勇作战,追杀敌人夺取胜利,兵士们常常忙得没有空闲吃饭,可谓别具一格。徐晃常叹息着说:“古代的人常会忧虑遇不到贤明的国君,我现在有幸遇到了明主,尤其应当立功报效国君,哪里是为了个人名誉才做的!”所以徐晃把为曹魏的统一事业而战斗当作自己效力的机会,以此为动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动。显出了他那可贵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完全当得上。
在我的小说中,他作为曹军屈指可数的名将,自然也是戏份不少。抵挡河北,抵挡孙策,他都身先士卒,就哪怕大厦江青的时候,他也奋战在第1线,想要为曹操出最后一份力。只是最后曹操选择了投降,他也才放下手中的武器,是一个奋战到最后一刻的男人。
下一个夏侯惇,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肉票将军,夏侯敦,其实还真的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那么英勇,真实的史书之中,夏侯敦一直是在河南种田。没有看出种田,他在河南洛阳这个地方大力开展军屯农,带着军民种田发展农业来提供军需。
是为什么这么一个稳重的人物却这么被大肆的描写呢?因为他的人生还是具有一定的传奇性。他虽然军工并不拙著,也没有什么有名的势力,但是他的小故事真的是太多了。
14岁的时候有人侮辱他的老师,他直接拔刀把那个人杀了。
跟随讨伐吕布的时候,有吕布的将领假投降,把夏侯敦当成人质。
还是和吕布作战的时候,他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因此瞎了一只眼,然后被别人称为盲夏侯。
然后在接下来的时光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河南种田,当时天下大旱,他带领着居民努力种田开垦,应是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当时的民众们也因此而受益。以后接下来的战争中,夏侯敦顶多也就是滑滑水,但是就算这么滑滑水,他也能混出一点战功。
而且曹操是非常喜欢夏侯惇的,对于他格外礼遇,别人都没有这种待遇。可以理解为只要打了胜仗,不管跟夏侯敦没有没有关系,反正给他升官就完事了。夏侯敦本人也是跟曹操关系非常的好,曹操死去之后,夏侯敦也是难受到伤心,不久也就挂了。在我的小说中,夏侯敦继承的是那个种田的设定,真正的作战中也确实是滑滑水,并没有什么优秀的表现。
在此我还要说一个夏侯敦有趣的小知识,夏侯惇忠心于曹操,当时各将领都授予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汉朝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可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魏前将军。
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了,因为这件事情从侧面证明了曹操可能真的有称帝之心,但是他只是一直没有做而已,要不然为什么夏侯敦会对称为汉城这件事情这么反对,我这一切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算作什么,这其中的曲折就请各位自己慢慢摸索。
说完了夏侯敦那肯定就要说夏侯渊了,
曹魏名将确实很多,但是和曹操有关系的那种名将当属夏侯渊为第一。
当属第一指的是立下的功绩以及作战的能力,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作第一。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夏侯渊本人,夏侯渊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他夫人为曹操之妻妹。曹操在家乡受某案件的牵连,夏侯渊代其承担,曹操出了问题,然后夏侯渊给他顶包,最后又被曹操救了出来。我不知道曹操到底是混的多好,竟然能够让人就这么帮他顶包,但是我知道夏侯渊肯定是一个好人,原因很简单,当时兖、豫大乱,夏侯渊因为饥乏,舍弃了幼子,而养活亡弟孤女。
令人震惊,为了养护弟弟的女儿,把自己的儿子抛弃了?而且古代是重男轻女的,这么做可以说夏侯渊真的是品格高尚啊。
顺带一提,夏侯渊所养当时13、4岁的亡弟之女出城拾柴时为张飞所得,娶为妻。这给人的感觉真是世事无常啊。
军中因夏侯渊用兵奇疾常出敌不意,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之语流传。这就是夏侯渊的专门技术了,千里袭人,用白话就是高机动性的军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接下来就是夏侯渊一生中的高光,虎步关右。简单的叙述一下就是夏侯渊坐镇长安,然后把西凉的那些大小军阀打的抱头鼠窜,一点脾气都没有。更不要说那些西凉的异民族,更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如果三国演义里马超是羌人的天威将军,那么夏侯敦就是西凉一带所有异族的天人将军。因为他镇守长安时立下的功绩,所以曹操也曾经大为赞叹,虎步关右,所向无敌。
但是这样的名将其实也是有缺点的,因为他作战勇猛反而不喜欢思考计谋。曹操也常告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在定军山战死以后,曹操就分析过这个问题,在得知夏侯渊的死讯后感叹道:“敌人烧鹿角,该鹿角距离本营达十五里。夏侯渊却亲率400士兵去大营外的鹿角阵地,然后让士兵修补被破坏的鹿角。敌人在山上望见此景,从谷中出兵。夏侯渊率兵与敌人搏斗,敌人于是绕出其后。夏侯渊的军队退回大本营而夏侯渊本人未能归来,非常令人伤感。夏侯渊本来并不是会用兵的人。军中称他为‘白地将军’。身为督帅尚且不应该亲自作战,更何况是去修补鹿角!”
把这些东西梳理一下就可以理解,如果对面打的是那种没有什么计谋的敌人,夏侯渊的战术打出来那就是所向披靡,天下无敌,但是鱼蛋遇到了那些聪明的厉害的对手,这种东西就施展不出来,反而受制于人。,你最后也在定军山战死。对于这个角色,我也是给他安排了细致的结局,我也是让他战死,毕竟我认为夏侯渊这种英勇的名将就是应该死在沙场上。
武将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该说一说谋士了,在这里我先不说荀彧,因为许玉我要把他跟天子一起说。所以我们第1个要谈的人是郭嘉。
郭嘉这个人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史书上称赞他为世之奇才,
现在的郭嘉吹更是来了一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那历史上的郭嘉究竟有没有这么牛逼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人生历程。
开始的时候天下大乱。那时候袁绍在河北名声鹊起,于是我们的国家呢,就决定去看一看,然后跟袁绍说了几句话,觉得这个人不讲究啊,也是没有了投奔的意思,于是就这么休息了6年。
然后在这个时候曹操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嗝屁了,曹操身边没有人可以问计谋了,这可怎么办呢?曹操只好找到荀彧,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人选,然后荀彧就把郭嘉拉了出来。这两个人聊了几句,互相看对方,那是相当的顺眼。曹操认为郭嘉是能帮自己成就大事人,郭嘉也认为曹操是自己应当效力的君主。从此就是君臣相知,天作之合。
后来曹操讨伐张秀的时候打了败仗,他的老对手老朋友袁绍看着有点幸灾乐祸,给了封信嘲讽曹操,曹操为此有些闷闷不乐。模式的作用就是要替主公排忧解难的,于是郭嘉就在此时此刻对曹操提出了著名的10胜10败,曹操被这个鸡血一打,那是相当的有志气啊。
然后在刘备来投靠曹操的时候,底下有的人说要杀刘备,但是郭嘉则是认为暂时不能杀,应该改成软禁。曹操没有听从这些建议,而是选择和刘备做朋友,唉,刘备并不认曹操这个朋友。原因就在后来曹操放走刘备之后,刘备立马就翻了脸,所以曹操也非常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听郭嘉的话。国家最被后世人吹嘘的,自然就是他预测了孙策的死亡,预测孙策轻而无畏,可能会被刺客刺杀,结果历史就跟所有人开了一个玩笑,孙策真的被刺客给刺杀了。这是一个巧合,但是又给郭嘉的神算鬼谋增添了一份迷惑性。然后曹操击败了袁绍之后,袁绍病死,中军都认为应该趁胜追击的时候,郭嘉说我们这个时候不能追啊,应该等袁绍那几个几个儿子自己吵架就完事了。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一切也如同郭嘉所遇到的那样,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了争权,大打出手。曹操趁着他们争权夺利的时候挥军北上,轻轻松松的把袁绍几个儿子全部都打跑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河北。
平定河北的时候,国家又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曹操重用河北的名士收复人心,曹操同意了这个提议,甚至重用了写书骂自己的陈琳。
然后这个时候袁绍的几个儿子都跑到了异族那边,曹军猪匠都认为不用再继续追了,因为都是丧家之犬,何必担心他们。现在该做的应该是回归许昌,防止刘备说服刘表进攻许昌。这个时候郭嘉又开始跟人与众不同了,他认为刘备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刘表肯定不会听刘备的话,因为刘备是天下豪杰,刘表根本就没有把握自己能压制住他,所以肯定不会听从他的意见,进攻许昌,但是关外的湖人一直受到袁家的厚恩,对袁家有着一定的恩情,所以他们不可能做事不管看着袁家灭亡,他现在没有什么动作,但是以后迟早还是会动手的,我们要未雨绸缪,必须提前出击将他们击败。
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曹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柳城。曹操军到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的背后。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爆发了白狼山之战。此役,张辽率领先锋大破乌桓,乌桓单于蹋顿被临阵斩杀,曹军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杰伊文学网
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有人说如果郭嘉活着,说不定曹操早就一统天下,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吹郭嘉吹过了,统一天下这种事情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影响的。不过曹操和郭嘉的感情倒确实是特别深厚,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谁知道郭嘉死的比曹操还早,所以托孤的事情也只能告一段落了。
郭嘉之后,就要说程昱了,
程昱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着实没有什么显著的戏份,他的智谋不输郭嘉,而且做决定也很果断,当得上谋士之名,
兖州刺史刘岱辟召程昱为用,程昱不应命出任。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令妻子居于刘岱处,公孙瓒亦遣从事范方带兵助刘岱守地。后来袁绍与公孙瓒不和。公孙瓒击破袁绍军,于是遣使向刘岱说要收取袁绍的妻子,令刘岱遣上,并与袁绍绝交。公孙瓒又向范方下令:“若刘岱不遣上袁绍家小,便领兵回来。待我定了袁绍,就攻打刘岱。”刘岱连日不能决议,别驾王彧向刘岱说:“程昱有谋略,能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问计,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这个近援而求于公孙瓒为远助,这等于求人于越地以拯救受溺的儿童一样。而且,公孙瓒亦非袁绍之敌,如今虽稍胜袁绍军队,但最终必为袁绍所擒。如果取其一朝一夕之势而不思虑长远的计划,将军您必败无疑。”刘岱听从其计。于是范方领其兵归去,兵尚未至而公孙瓒已大为袁绍所破。刘岱表奏程昱为骑都尉,程昱却以身疾请辞。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袁绍和公孙瓒的斗争中,刘岱被夹在中间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只能去找程昱问策,程昱直接预言公孙瓒的失败,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
后来刘岱为黄巾所杀。曹操兵临兖州,辟召程昱,程昱一口答应。程昱将行之时,他的乡人十分疑惑,说他:“怎么你前后的行为如此相背?!”程昱却只笑而不应。程昱初至之时,曹操便跟他谈论大事,十分高兴,以程昱为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令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那时张邈等军作叛,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不动。有吕布军的降兵,说陈宫欲带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县,吏民皆十分恐惧。荀彧对程昱说:“如今兖州作反,唯有此三城得以保全。陈宫等以重兵临城,如果不能同心结力,三城必震动。而您是吏民之望,如今回去向他们游说,一定可以成功!”
这是一个非常见你的任务,但是程昱还是完成了,他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硬是把这个地方守住了,守住三城,以待曹操。曹操归还,执程昱之手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就是表达如果没有程昱,那么他曹操就连家都没有了。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数度失利。又有蝗虫灾害,于是双方引兵暂去。袁绍于是使人游说曹操连和,希望曹操能迁居于邺城。当时曹操眼见兖州新失,军粮又将尽,计议之下正想答应袁绍要求。程昱见事,向曹操言道:“私下听说将军打算将家属迁居于邺城,与袁绍连和,有这样的事吗?”曹操说:“是的。”程昱劝谏:“我认为将军您只是一时临事而惧,否则又怎会如此不深思熟虑?袁绍据有燕、赵之地,怀并吞天下之心,可是其智不能济其事。将军自以为能在他底下做事吗?将军您有龙虎之威,可以做韩信、彭越他们这样臣服于他人的事吗?如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可守。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的神武,加上我和文若等人的协助,并收城池士兵而加以运用,那么霸王之业可以成就了。希望将军能慎重考虑一下!”曹操才放弃连和袁绍的想法。
曹操真的是动不动就灰心丧气,所幸他的手底下的人不断给他打气,让他能够坚守,可以说没有程昱,就没有魏国了啊。
程昱迁为振威将军。当时袁绍在黎阳将移兵南渡,而程昱却只有七百兵守着鄄城,曹操知道危急,命人告诉程昱,欲加二千兵前往鄄城助守。程昱不肯接受,说道:“袁绍拥兵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前。他若见我领兵少,必不敢轻易来攻。但如果增加了我的士兵,过多则不可不攻,要攻之必克,只会两损其势。愿公不要怀疑!”曹操从之。袁绍闻程昱兵少,果然不敢进兵。这里表现出来的是程昱的勇气和力量,
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刘备奔江东求助。有人认为孙权必杀刘备,程昱却料道:“孙权新任在位,尚未为海内所忌惮。而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孙权虽然有谋,亦不能独自抵挡。刘备则向有英名,关羽、张飞皆是万人之敌,孙权必定援助他们以防御我军。之后分道扬镳,刘备已得到实际资助,那孙权又不能得之而杀了。”孙权果然补给军兵与刘备,以抵御曹操。
程昱其实也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只不过三国演义里戏份不多,但是在我的小说里,还是让他展现出了作为谋士的一面,多出计策并进行谋划。
(曹操一方的势力大致讲述到这里,还有最后一章就完结了,最后一章讲述的就是袁绍刘备以及汉室三方势力,谢谢读者们看到现在,万分感谢。)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唐三双眼微眯,身体缓缓飘浮而起,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他深吸口气,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
额头上,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在这一刻,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冲云霄。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所有的气运,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摇身一晃,已经现出原形,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九尾横空,遮天蔽日。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稳定着位面。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否则的话,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祖庭,天狐圣山。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不仅如此,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朝着内部涌入。
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瞬间冲向高空。
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而下一瞬,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
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为您提供大神朱学长的三国之江东霸业最快更新
第八百五十五章 江东霸业大结局(中)免费阅读.https://www.jieyidazhiye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