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三国的汉朝势力的时候,我要承认的是我第一时刻想到了三国机密的设定,就是有两个天子,一个真天子,一个假天子,不过在我的小说中,我并没有假天子,而是两个人全部都是真天子。一个是刘协,一个是刘辩,他们都曾经是天子。在刘协逃出许昌之后,然后让刘辩上位代替。然而这一切出谋划策的都是荀彧,这也是我在这部小说中想要刻画的一个形象,荀彧是一个矛盾而别扭的人,他想着扶持汉室,但是曹操却又在渐渐的偏离,而他却什么都不能阻止,所以到了最后,荀彧也有一些麻木和自暴自弃,我最后给荀彧的结局是他在陈留养老,开始教书育人,应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汉朝势力的各个人物。
首先是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他贵为皇帝,却半生被人挟持,成为一名身不由己的傀儡;他沦为傀儡,却不甘命运的捉弄,一再发出微弱而坚决的抗争。
刘协的命运确实凄惨,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死了母亲,原因还是因为妒忌,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饮后当即身亡。灵帝闻讯,亲往后宫验视,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灵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何皇后事先已用巨金买通受灵帝信任的宦官曹节等人,宦官们一齐跪下,为何皇后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刘协这时尚未足月,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
汉灵帝晚年,面临着选择太子问题。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辩,从小寄养在民间一位姓史的道人家里。刘辩比刘协年长,而且是皇后所生,论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属。但是刘辩举止轻浮,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气质。刘协自小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于非命,灵帝难免有隐恻之心,因此他心下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然而这又有违于立嗣以嫡长为先的皇室传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其实后来已经有所松动的时候,汉灵帝死了,那就没办法了。
灵帝去世,立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刘协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灵帝死后,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捕杀蹇硕,接着是宦官张让、段珪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珪等无力还击,劫持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小皇帝刘辨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尚书卢植率军追到后,杀死张让、段珪,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内。董卓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加上刘协本身比刘辩有才能,于是从这时起,董卓就想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回到京城后,董卓的军队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董卓逼着少帝策免司空刘弘,自己身居其位。接着,董卓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开会,议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百官大惊失色,慑于董卓的淫威,谁也不敢表示反对。第二天,董卓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然后刘协就经历了一系列的混乱,董卓到吕布,吕布到李傕郭汜,像个玩具一样被丢来丢去,直到李傕郭汜互相不和,刘协才鼓起勇气出逃长安,然后他遇到了曹操,这个他本以为是辅佐自己光复汉室的男人。
时光荏苒,刘协被曹操从洛阳带到许都已经4年了。公允地说,曹操对待刘协还不错。曹操让刘协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吃穿用度是不愁了;还为刘协重新搭建了一个朝廷班子,引回一部分诸侯自觉前来臣服、进贡,让他多少找回了一点做皇帝的尊严。
可能在内心深处,曹操还对刘协保持那么一点敬畏。一次,刘协和曹操坐在一起谈天。不知道怎么搞的,刘协突然怼了曹操一句:“你如果能辅佐我,就尊重我。不能辅佐,就不要让我坐这个位置了嘛。”吓得曹操脸色大变,汗流浃背,从此不敢单独去见刘协。
可是,这样的日子是刘协所追求和向往的吗?金丝笼里的鸟儿,会愿意一辈子呆在金丝笼里吗?他与曹操相处越久,越讨厌这个表面上对自己很尊重的权臣。曹操的管束也越来越严厉。这不,议郎赵彦,不过是在他面前讲了一些治理朝政的道理,就被曹操找了一个借口,毫不留情地杀掉。
假以时日,曹操要弄死自己,还不跟弄死一只蚂蚁似的?那么,是继续这种有名无实的傀儡生活,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为自己争取一丝生机呢?
刘协决定孤注一掷,对曹操发起绝地反抗。具体怎么操作呢?刘协把目光投向妃嫔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时任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手握重兵,是刘协所能联系到最有实权的大臣。同时,自195年刘协离开长安前去洛阳开始,董承就一直护送在他身边,忠心耿耿地保护他的人身安全。既是外戚,又是忠臣,放眼宫内外,也没有比董承更合适的人选了。
事实上,在东汉历史上,皇帝依靠外戚的力量反抗权臣,以权臣的力量反抗宦官,以宦官的力量反抗外戚,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招,汉桓帝刘志就玩得很熟溜。146年,刘志即位时,年仅12岁,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懵懂少年,朝政大权掌握在以梁太后、梁冀为代表的外戚手中。刘志足足当了13年傀儡皇帝。159年,已经25岁的刘志与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结盟,清除了梁冀的势力。可是,朝政大权又落入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手中。他们在同一天被封侯,号称“五侯”,在朝廷里恣意妄为、滥行淫威,惹得天怒人怨。怎么办呢?刘志随即在司隶校尉韩演的协助下,除掉了“五侯”。经过这一番折腾,刘志顺理成章地收回了大权。刘协可能觉得自己也能学习一下先辈们的经验。
不幸的是,刘协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曹操。曹操不是那种暂时掌握大权的外戚或者权臣。他从黄巾起义时就开始打拼基业,摸爬滚打10多年,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终于打拼出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能在不借助刘协旗号的情况下,也过得很好。刘协只不过是让他的面子看得更光鲜一点。同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他们都是曹操的私人僚属,而非朝廷大臣。就算清除了曹操,刘协也根本指挥不动他们。
所以,刘协的反抗注定是死路一条。事态的发展,毫不给人想象空间。刘协暗中给董承下了“衣带诏”,命他想方设法杀掉曹操。董承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大的事情,找到了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商议具体行动。刘备起初不肯加入,后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担心他容纳不了自己,便加入了“衣带诏”行动。可是,他们尚未开始行动,刘备就被曹操派到征伐袁术的前线。此事被迫中断。200年正月初九,“衣带诏”行动暴露了。曹操大开杀戒,将参与策划的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全部杀掉。倒是领兵在外的刘备侥幸逃过一劫。此事还没完。由于曹操杀人太过残暴,引起了刘协皇后伏寿的恐惧。伏皇后写信给担任中散大夫、屯骑校尉的父亲伏完,希望他继承董承等人的未竟之事。伏完胆小,不敢行动。后来事发,伏皇后被曹操幽闭而死,她与刘协生育的两个皇子被曹操毒杀。
对于始作俑者刘协,曹操是怎么处理的呢?奇怪的是,曹操再次对刘协展示出“宽宏大量”的一面。曹操没有杀掉刘协,也没有表达任何惩处的意思。好像刘协与这些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由于刘协相继失去了一妃一皇后,曹操很大度地将自己3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一次性嫁给刘协为夫人。有人认为,曹操嫁女儿给刘协,是在他身边安插耳目。但曹操手下能人如云,谁都可以做耳目,用自己的亲生女儿做耳目,这代价也未免太大了一些吧?但是在这两次事件中滚滚而掉的人头,终于让刘协看清了现实。在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有任何反抗行动了,安安静静地过完了自己充满耻辱的一生。
最后,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就是这样的一生,有挣扎有冲动,而在我的小说中我也是延续了这一点,刘协不留余力的反抗着曹操,但是结局很不好,最后荀彧将心灰意冷的刘协送走,同时让刘辨接替。
刘辩也就是所谓的废帝,上文也说了他是一个没来得及表现就被废除的帝王,
历史上,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立刘协为帝,废黜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诏书颁布后,太傅袁隗把废帝弘农王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陈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汉,是为汉献帝。然后袁隗扶弘农王下殿,向坐在北面的新皇帝称臣。见废帝此状,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董卓倒行逆施,导致天下讨伐,董卓怕他们以迎废帝弘农王复位为名讨伐自己,干脆将弘农王害死。董卓将弘农王置于阁上,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弘农王,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这是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乃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
在我的小说中进行了魔改,让他没有被毒死,而是存活了下来,而救他的人自然也是荀彧。
接下来就要说核心人物荀彧了,
荀彧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扶持曹操披荆斩棘,但是看到曹操压制汉室,却又痛心疾首,我在文中也表现出了这股矛盾和无助。我在这里想要分析下的是荀彧究竟是怎么死的。
荀彧的死在历史上众说纷纭,荀彧的本传上的记载只有三个字:“以忧薨”,薨就是去世了,也就是忧郁而死,忧郁而死,郁闷而死,这是正史上的说法。
那么郁闷的原因自然也只能是曹操和汉室的问题。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的说法是,说是曹操送了一个食盒,就是装食品的盒子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空的,空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没有什么作用了,去死吧。于是荀彧自杀了。
那么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是真实的呢?
荀彧是曹操阵营中最重要的谋士,曹操一直把荀彧视作自己的“张良”,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期望,为曹操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但是后来两人确实闹翻了,荀彧最终忧郁而死,那么荀彧是因为什么和曹操翻脸的呢?曾经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呢?
我认为是政见分歧。人们都说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就像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一样,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一下的。就是关于谋士的这个定义,历史上的那些谋士一般的说,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他们的主人、君主服务,君主要做什么,他来出谋划策,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谋士。就像现在的律师一样,律师干什么的?为当事人服务,当事人要打官司,我帮你打赢,这是我做律师的职业道德,至于你这个官司是谁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师替黑社会辩护嘛,也有这样的律师,作为律师来说它作为一种职业来说也无可指责,要讲清楚,无可指责。
谋士,他为他的君主出谋划策,不管这个君主做好事、做坏事他都出谋划策,就他职业而言也无可指责。但是在谋士和律师当中有一些人,极少数的一些人,他们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的。在刘备那边就是诸葛亮,在曹操这边就是荀彧,他们两个人是高于一般谋士之上的,有理想的人。、
我们看荀彧当时给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这三大纲领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都是必须坚守道德和正义,都强调这个。所以荀彧的三大纲领它不是策略,不是谋略,是理想,是纲领,说到底就是要维护汉室,维护大汉王朝。这里也证明了荀彧他是真心拥护汉室。而且荀彧对曹操寄予厚望,他认为曹操有这个能力。曹操也有这个理想,因为董卓之乱的时候是曹操首倡义兵,关东联军的时候只有曹操和孙坚去打董卓,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乱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杰伊文学网
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在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他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办?但是无可选择。他怎么呢?他现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
那么谁是?刘备是?就算刘备是,他能投奔刘备吗?他这个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不能。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愿望的对立面,他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对。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称之为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
一个理想者的理想破灭,这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一切都结束了,他帮着打造出了曹魏的地基,但是曹魏最后却对着大汉发出了致命一击,理想死了,荀彧的心也死了。
在我的小说中荀彧最后也是心灰意冷,本来准备什么都不关心了,直到孙策进攻过来,他开城门,知道一切都结束了。然后他又去找曹操,跟曹操解释了自己为何开城门,最后退隐。
这就是我给荀彧设置的结局,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好的结局。他的退隐也预示着汉朝彻底的磨灭,以后就是孙策的新时代(小说中)。
第二十三,河北势力袁家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的诗文,自离寒假都是对袁绍的可惜,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就被曹操打翻了?我们就来说一说袁绍,这里就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人就这么覆灭了?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如果分析袁绍的人生,比他那个兄弟袁术要意气风发的多,除了身世差了一点,为什么会说身世?因为袁绍的母亲只是一个婢女。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可以说袁绍和曹操一样,是含着金汤匙的,一路高歌猛进。
按照当时惯例,大姓豪族总是凭借在乡里的声望和号召力来召集武装力量,“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由此可见袁绍起势所依仗的两大资源,即家世及人脉,而袁绍也是凭借家族的声望而进入政权中心。袁绍家族四世五公,加之好游侠结交,在汉末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西园八校尉是东汉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而组成的最强的军事力量,袁绍身居中军校尉,权力仅在上军校尉、宦官小黄门赛硕之下。当宦官被诛以后,袁绍就成了这支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而袁绍之所以能当上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有个重要原因是:“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
而家世和人脉又是相辅相成的,家世的显贵,使其尽收豪杰,而人脉的广泛又促进了家世的发展,家世及人脉在战争初期影响极大,同时袁氏家族的固有文化也使得公族子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这些有利条件使袁绍在战争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最先得到大批士族的拥护。而强大的家族声望及广泛的人脉关系,在战争即将发生时,则迅速转变为巨大的政治资本,使袁绍在短短时间内在士人中独居魁首。袁绍集团的产生是借助家族声望而数次为自己造势,逐渐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当袁绍建议“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而何进在密谋除宦官中,反被宦官所杀,“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馀人”。袁氏兄弟尽诛宦官,结束了宦官对东汉政权的把持,并得到了封建各阶层封建地主及官僚士大夫的拥护,袁绍成了士人中的英雄,作为世家大族代表的袁绍此时是匡扶汉室的忠义之士,是有其阶级的先进性,并代表了一定的正义势力。当袁绍被社会各阶层所托以众望时,他就成了世家大族利益的代表。
历史的转变往往以偶然的事件发生为转机。袁绍等人虽然诛除宦官,却使凉州军团的董卓进京,并伴随着兼并战争“京都兵权唯在卓”,而董卓专横跋扈,并要废少立献,这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要求相差甚远,并不符合世家大族所遵循的社会传统,世家大族再次与董卓相抗衡,而此时作为世家大族代表的袁绍又一次挺身而出“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成为敢于当面斥责董卓的第一人,也公开与代表专权蛮横、威胁汉室的董卓决裂,体现了世家大族其在政治统治上对专权的排斥,并拉开了讨伐董卓的序幕。
由于前面的造势,当袁绍与董卓决裂后,袁绍不但社会声望不减,反而有更多士人为其庇护。袁绍因为与董卓决裂而奔冀州,董卓欲“购募求绍(就是通缉令的意思)”,但周珌、伍琼阴为绍说卓曰: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汉末的门生举主关系密切,袁氏四世五公的家世使袁氏人脉广泛,而“汉末士人,轻生尚气,好为苟难,效忠故主,死而无怨,已成为一代风俗所尚”,在这样的风气下,袁氏家族“势倾天下”,若振臂一呼,可能山东不为董卓所有,所以连董卓也要对其妥协,不但赦免袁绍的罪过,反而“遣授绍渤海太守,封邟乡侯。绍犹称兼司隶校尉”,这种有过不罚反授予职权的,体现了世家大族在汉末的影响力之大。
董卓妥协了,但是袁绍可不妥协,直接十八路诸侯要弄死董卓,从这些十八路诸侯来看,多数将领没有斗争经验和韬略,在太平时日,他们靠交游士林和养名钓誉,以捞取功名官位,但在战争年代,他们便缺乏决敌致胜的真实本领。他们外慕勤王的美名,内心里却是胆怯畏敌,此时袁绍不过是任职不到一年的勃海郡太守,而其他军阀则大者以州起兵,势力、实力、占领区域均强于袁绍,小者也是以郡起兵,却共推袁绍为盟主,这除了跟袁绍在诛除宦官中所建立的声望有关,还跟袁绍的家世也有很大关系,袁绍此时已经成为世家大族的代表,当发生事情时,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公认的领头羊。
加之后来,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使袁绍在道义上占据了先锋,“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这真的如前面周珌、伍琼所言,袁氏强大的人脉及强大的政治号召力给袁绍带来了强大的政治资本,世家大族也释放出了其强大的政治能量,而这些袁绍是最大的受益者,袁绍成了人心所向,众多士人开始纷纷投奔袁绍而来。
讨伐董卓无功而返,那么袁绍就要为自己做打算了,他做了什么,他把韩馥的地盘给抢了,也就是冀州,拿了冀州之后他就势如破竹席卷河北,击败公孙瓒统一北方,可以说是声势惊人,但是如此高歌猛进,究竟为什么走向了衰落?
战争中战略思想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集团的政治取向,同时也是也是进行战争的指导思想,战略思想的选择是战争胜败的关键。而袁绍集团的战略选择有很大的游移性。袁绍在据有冀州后沮授为袁绍谋划的策略是:
“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这一战略思想不仅包含了战略方向,也有具体的实质实施内容,这一方针完全可以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而袁绍在刚刚起兵时同曹操谈话时曾说过自己的战略思想,“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沮授的战略思想也正迎合了他原本的目的,所以袁绍大赞“此吾心也”并任命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表现出对这一方针的赞赏及对沮授的信任及重用。
但当这一战略思想落实到是否迎奉献帝问题上时,袁绍的选择开始同沮授的战略思想背离,“帝立既非绍意,竟不能从”,并且随着实力的增强逐渐萌生了代汉的意思,就是野心大了,不想有个皇帝压在自己的头上。由袁绍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割据者心理的真实面目,袁绍放弃了迎献帝,也同时放弃了其最初的匡佐汉室,除暴乱的志向。所以他是第一个知道献帝出逃消息的人,但是最后却被曹操迎接了天子,可以说是棋差一招。
然后在官渡之战的前夕,曹操露出了不少的破绽,但是袁绍都没有抓住机会,让曹操苟住了,最后官渡之战的时候更是不想着拿硬实力堆死曹操,而是想着一波把曹操带走,你说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一波把曹操带走呢?结果被曹操成功反杀,最后自己也气得吐血身亡。
在我的小说中也是延续了这样同样的结局,袁绍优柔寡断没有魄力,结果导致被曹操抓住机会反杀了,但是我所做的改变就是袁绍在死之前解决了一个他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他几个儿子的争权夺利。
这就要提到袁绍的第2个儿子袁熙了,他还有一个漂亮的老婆叫甄姬。
我之所以在小说中选取袁熙作为袁绍的继承人,就是因为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黑的地方,也就是没有什么大的缺点。袁绍的大儿子袁谭是个暴躁的人,小儿子袁尚是一个骄横的人,两个人的缺点太过明显,所以我不准备让他们作为袁绍的继承人,于是我选择了二公子袁熙,因为在我的思想里袁熙既然能和河北的第一美人结为夫妻,那么他必然是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所以在我的刻画之中,袁熙就是一个性格温软的人,但是关键时候也能站出来做大事,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是有所侧面印证的。
那是在曹操彻底平定河北以后,袁熙和袁尚一起逃往了辽东,高东的公孙家要杀了他们,把人头送给曹操的时候。袁尚坐在地上说,这里的地太冷了,能不能给个毯子?袁熙当时就把他骂了一顿,说人头都要没了,你还在说有没有毯子,一点骨气都没有。
所以当时我就觉得这位袁家的二公子可能并不是一般的人物,只不过因为他没有继承袁绍的位置,所以让他不能展现自己的实力,于是我在小说之中就把他设置成了袁绍的继承者,带领着河北高歌猛进成为了孙策最后的强敌。
然后在三国演义中被袁绍使用不当的沮授田丰也成为了他的心腹谋士,本来投降了曹操的张颌和高览,我也让他们继续在河北奋战,因为他们都对袁熙充满了信心。
袁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主,但是袁熙我设置的是一个能够耐心听取他人意见的英明君主,他最大的悲哀是遇到了孙策这个天选之人,不然以他的实力确实很有可能横扫天下。
最后就简单的说一说河北的各个谋士和武将,田丰和沮授避免了三国演义里的命运,他们都活了下来,能够更加的实施自己的才华,因为袁熙非常信任他们,能够非常耐心地听从他们的意见。
张颌高览更是他的心腹一路为他冲杀。
至于著名的颜良文丑,我也设置了不同的剧情,文丑战死在官渡之战中,但是颜良却活了下来,最后在和孙策的交战中战死。这两个人本来是为了彰显关羽的武将,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人比想象中的肯定会更加厉害,只是遇到了关二爷这个挂逼,最后没有办法。
最后要提的就是那个三国中著名的二五仔许攸了,我的小说中还是详细的说了一下许攸的心路历程,毕竟背叛并不是说几句就会背叛的,背叛是不能谅解的,但是我想尽可能的表达,许攸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背叛者,最后许攸的结局,我也没有想好,因为后期他的戏份没了,哈哈哈。
——————
这本书就这么结束了,我也很是感触,因为这是我第一本写的书,虽然因为篇幅原因,有些东西我无法在写出来,但是我在这最后的大结局三章中也是写了后续的剧情,以及我个人夹带的一些私货。
写这本书其实对我来说真的挺不容易,因为开始格局拉的很大,后期我就收不回来,后期只能慢慢去凑活,开始从江东扩展到四面八方,其实我还有很多人物想写,但是写到那里就不是江东霸业,而是我专属的“三国演义”了,
感谢一直看我书的读者朋友,我自认为写的并不好,但是还是有读者朋友们认同我,这让我感激不尽,
谢谢你们一路的支持,这本书在此完结,告辞了,各位!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唐三双眼微眯,身体缓缓飘浮而起,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他深吸口气,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
额头上,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在这一刻,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冲云霄。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所有的气运,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摇身一晃,已经现出原形,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九尾横空,遮天蔽日。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稳定着位面。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否则的话,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祖庭,天狐圣山。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不仅如此,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朝着内部涌入。
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瞬间冲向高空。
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而下一瞬,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
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为您提供大神朱学长的三国之江东霸业最快更新
第八百五十六章 江东霸业大结局(下)免费阅读.https://www.jieyidazhiye1.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